幽默是什么?

幽默的来历
幽默,来源于拉丁文。本义是"体液".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认为,人的体液有血液,粘液,黄胆汁,黑胆汁等等,其组成的比例不同, 而幽默一词的广泛运用,则要归功于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家琼生了。他创作的《个性互异》和《人各有癖》两部作品, 均以幽默见称。
1906年,王国维出版了《屈子文学之精神》一书,书中普议及“humor”一词,并将其音译成“欧穆亚”,认为“欧穆亚”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,但并未展开论述,以后也未再议。
1924年,林语堂在《晨报》副刊上连续撰文,定“幽默”为“humor”的汉译名。
西方三大幽默理论
乖讹论:Incongruity Theory
内容:不和谐理论,不协调理论。
延伸:意外,反转,期待落空,孙绍振幽默二律背反,错位等等等等。
优点:乖讹可以产生情绪波动,心理肌肉紧张,在有欲望满足条件下可以产生喜悦。
缺点:乖讹本身不能产生喜悦。好比常言道:有惊无喜。
优越论:Superiority Theory
内容:突然的荣耀感,自我荣耀。比较,攀比,比别人强的优越感。
延伸:优越欲是动物、人类从原始社会一步步进化而来的欲望。
优点:某一方面的优越欲得到满足,就可产生喜悦。
缺点:只归纳了单一欲望的局限性,对幽默事物理解有局限。
释放论:Relief Theory
内容:思维活动产生紧张再到放松。
优点:阐述了心理活动层面的规律。
缺点:对幽默事物理解有局限。
更多请看:
《喜剧为何而喜?》
东方智慧幽默理论:新喜(全面解释一切幽默,发笑)

更多请看:
新喜是什么?